寻访南下英雄,小学生听老人讲75年前革命故事

2023-04-05 13:02:02     来源:极目新闻

极目新闻记者 张渊

通讯员 罗仲平


【资料图】

4月,满目苍翠,在前往木兰山、木兰湖的必经之路上,武汉市黄陂区长轩岭街一带云雾弥漫、草木欣荣。75年过去了,在这悠悠碧水间,那凛冽肃杀的记忆仿佛已经斑驳,而静静伫立的丰碑仿佛仍在诉说英魂风骨凛然依旧。

黄陂区长轩岭小学组织学生祭奠英灵

寻访南下英烈

一场春雨过后,紫藤层叠,杜鹃怒放,4月4日上午,一面鲜艳的少先队旗高高飘扬在旖旎的山色中,旗帜的背后,黄陂区长轩岭小学的一众师生神情肃穆,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他们捧着一束束鲜花停留在牛山的半山腰。

“在我们这片脚下的土地,曾经发生了一段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同行的黄陂区长轩岭街文化站原站长杜有源,向孩子们揭开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革命烈士高钧和无名英雄小杨就长眠在此。”

牛山原名刘山,因最早为刘姓人落居而得名,今隶属黄陂区长轩岭街竹园村。抗日战争时,这里是新四军五师、豫鄂边区、黄陂县抗日民主政府重要的根据地和革命中心活动点。“在牛山狮子岩上有两个崖洞,曾是新四军某部小分队和双河集联村武装人员的藏身之地。”

杜有源向同学们讲述红色故事

杜有源长期搜集整理黄陂红色故事,在他的讲述中,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道不尽红色记忆。解放战争时期,牛山隶属方梅区黄门冲联村管辖,方梅区及其下辖的双河集(亦称双河)、官田、高望(亦称高旺)、黄门冲四大联村多次在此举行会议,研究商讨对敌斗争方略。

如今的牛山,背靠声名远扬的木兰天池5A景区,一山之隔,山那边人声鼎沸、游人如织,山这头却是独享静谧。今年已经91岁的石吉云老人和年过半百的儿子儿媳长年居住此地,牛山仅此一户人家却已传承数百年。

提起75年前的岁月,石吉云老人黝黑的脸庞上,眼睛微微发亮。“高钧是刘邓大军南下干部,小杨则是河北邯郸人,可以说,牛山是这两位外籍英烈在守护,而我们也从未忘记浩气长存的英魂。”

牛山人家石吉云老人

英烈归寂哀思无尽

随着石吉云老人和杜有源的讲述,一段尘封的历史,向学生们徐徐展开。

1948年夏,南下干部高钧,就敦促国民党长轩岭区区长刘子烈投降等事宜,与对方约定在竹园村附近的白沙湾谈判。当高钧与警卫员小杨、方梅区副区长黄竟成、联村干部张一佬到达竹园附近的白沙湾后,刘子烈派匪兵和地方反动武装阴谋捆绑了黄竟成,接着包围了谈判地点,以突袭的方式抓捕高钧、小杨和张一佬。

在押往长轩岭的途中,高钧等四人怒斥刘子烈背信弃义。行至王兴泗河边,高钧、小杨被刘子烈枪杀。敌人杀害小杨后,还残忍地侮辱他的遗体,带到长轩岭街上示众。

高钧是刘邓大军一纵十九旅某团营教导员,1947年冬,为加强地方武装,被分配到地方工作。小杨是河北邯郸人,随刘邓大军支前南下后,由支前民工转为解放军战士,牺牲时刚满18岁。

两个外地英雄被敌人杀害后,当晚由方梅区区委委员、区委秘书李培林和竹园村村民等用竹床将英烈从王兴泗河边抬上牛山安葬。

而黄竟成、张一佬被敌人带到长轩岭后,受尽酷刑,仍坚贞不屈,最终壮烈牺牲。“可怜小杨埋葬时身躯不全,叫什么名字至今无人知晓。”石吉云老人至今仍记得高钧和小杨曾多次借宿自己家中,“他们说,‘我们是穷人的队伍,我们是干革命的!’”

石吉云老人(右)和杜有源(左)向极目新闻记者讲述革命岁月

75年守护英烈丰碑

万里长空忠魂舞,英雄风骨尚凛然。75年来,竹园村村民一直心系英烈归寂之地。2012年,黄陂区民政部门将烈士埋骨处进行修缮,以便当地干部、村民和学生祭拜。今年3月,长轩岭街道军人服务站、文化站、竹园村委会又同竹园村村民们一起,对两位烈士墓进行了整体修缮。

两座青色墓碑的顶端,硕大的红色五角星分外耀眼。活动当天,长轩岭小学的学生们默默听完那段峥嵘岁月的故事,静静肃立。

同学们向英烈献花

“如果他们把革命秘密说出来的话,将会有更多无辜的人牺牲,他们是为了理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四年级一班徐昊天同学说。

“以前都是在课本中学到革命先烈的故事,今天才知道,原来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事迹离我们并不遥远。”四年级二班黄静怡同学向记者分享了她的感悟:“希望自己也能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人!”

春意正浓,又逢清明。鞠一个躬,献一束花,每一方纪念碑,每一座烈士墓,都是回眸历史的闪亮路标,都是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

(来源:极目新闻)

关键词:

明星

电影